Skip to main content

敬!丁松筠神父生前影響傳播界 曾在輔大彈吉他教哲學

民國59年曾在輔大商(管理)學院教書的丁松筠神父,走了!他在輔大之外的廣電傳播教育志業光啟社,更是影響民國70到90年的電視人,是早期電視製作的搖籃,範圍擴及廣電節目、文教節目、紀錄片、甚至是廣告片的製作,現在五、六年級生對此十分熟悉;不少輔大人也跟丁神父合作節目製作,至今感恩不已。輔大副校長李天行也曾是管院的院長說:「真的非常難過,讓我們完成他未完的志業」!因為丁神父曾是輔大的好老師,與輔大關係匪淺。

  丁松筠神父(Father George Martinson S.J.)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高大帥氣,任光啟社的董事長,來台50年傳教:演戲、主持、拍紀錄片、教美語…影響傳播教育界,就是很少在教堂主持彌撒,謙稱自己是「不像神父的神父」,不幸在5月31日心臟病逝世,享壽75歲,差1天就可領到中華民國身分證,認識他的人說,「不用身分證,他已是正港的台灣人」。其實丁神父曾在輔大讀神學,教了四年書,是輔大傳奇的老師!
  
  民國56年丁神父屬耶穌會,分發來台傳教,前3年在新竹從事社工,從民國59到63年在輔大以修士身分邊讀神學,邊教「人生哲學」。為了精進中文,備課時還要準備一首歌,對象是商學院學生,課堂中邊彈吉他邊教唱,分享歌曲的故事來談哲理,傳達正確的人生觀。以前的同事回憶說,「丁神父每年要參加好幾場輔大同學會,那些都是他教過的學生,敬重他、喜歡他」。後來輔大女生流行一句話,「天下最遺憾的,莫過於帥哥去當神父,令人又愛又恨的是,帥神父又來當你老師」。

  2012年7月2日丁神父在「沈春華Life Show」專訪中回憶說,他在輔大念神學,日子單調。有一女生對他告白愛情,他也很愛慕,「我承認我也有了愛情的感覺,後來想通要當神父,不再猶豫而婉拒,雙方豁然開朗,成為摯友。」沈春華問:「是輔大的女生嗎?」,丁神父回說是電視圈的,否認是影星崔苔菁,「讓它成為美好的秘密」!
  
  丁神父在校表現優異,不久被耶穌會派到光啟社做電視節目,並以「Uncle Jerry 」在長頸鹿美語中教英文,選有意義的英文故事當教材,傳遞正面觀念,影響英語教學,當時幼兒美語,在台灣的起步,丁神父藉由傳播,跑得很前面。而他任職的光啟社,更是影響傳播界。他在光啟社除了是英語教師,也是電視節目製作人、演員和主持人。

    1994年前,台灣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當時進入無線電視台是十分困難的。而光啟社是唯一的電視製作中心,以文教、宗教、社教為中心;它從1958年的錄音社開始發展電視製作,在三台還沒有成立之前,光啟社已經在做節目,被譽為「台灣電視人才培育的搖籃」,一直到今天,無論是三家電視台或近年來興起的公共電視、有線電視,其中相當多人才都是光啟社培育出來的。它常常開設短期訓練班培養電視人才,成為很多電視築夢者的學習跳板,校友沈春華在就讀輔大大傳系時,陪學姐去光啟社錄影,幫學姐代班主持,從此步入電視圈。筆者曾在無線電視台工作,很多製作的概念也來自於曾在光啟社工作過的同仁。

    丁神父也熱衷紀錄片,身先士卒,曾報導泰北難民的「殺戮戰場的邊緣」,榮獲民國75年金馬獎最佳記錄片及76年亞太影展最佳短片,(按:筆者1994年前往非洲報導盧安達內戰,就有丁神父的影子);他也耗時三年,自編自導自演戲劇性記錄片「追憶沙勿略」,追憶16世紀傳教士故事,獲1996年國際AMI銅牌獎;2001年「亞洲放逐」(Asian Exile),花2年跨國追蹤外勞在台工作、生活及所遭遇的困難,成為移工紀錄片的先驅者。輔大傳院影傳系的陳春富主任和柯妧青老師,專門研究和製作外來移工的紀錄影片。輔大校長江漢聲說丁神父:「是天使的化身,有幸跟他有緣的輔大人,一起為他祈禱!」而全台灣甚至華人圈,受他影響的人不盡其數,早已不分你我,認同他是我們的一分子。當他的名字,鐫刻在大家的心中,比放在那遲來的身分證上,應該更有意義吧!(黃乃琦老師撰)

圖片
(圖/翻攝自丁松筠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