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演講】「我可能不會愛你」製作人陳芷涵暢談偶像劇製作人工作實務與創新

「叫我芷涵姊就好」,她笑著回應。她,是今天(11月19日)影像傳播學系「電視媒體研究」課程專題講座的主講者—陳芷涵,現任三鳳製作執行長。曾帶領「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劇組,奪下第47屆電視金鐘最佳戲劇節目獎及男女主角等大獎。今天芷涵姊和同學們分享偶像劇製作人的工作實務,及台灣戲劇的創新與未來發展。

在進入主題前,芷涵姊先播放一段影片給大家觀看,內容是陳柏霖、柯佳嬿等知名演員在金鐘獎頒獎典禮的得獎感言片段,大致都提到「感謝製作人……」。影片結束後,她拋出一個問題給同學「製作人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呢?」她說製作人是團隊中的核心人物,就好比一位船長,小事著眼,大事著手,還要照顧每個人的情緒。從前置選角乃至作品發行,製作人皆有參與。在拍攝期間,若導演與編劇、導演與演員發生衝突,製作人必須妥善處理紛爭,讓劇組能夠凝聚,避免片期延長導致成本增加。雖然製作人需要調解差異,芷涵姊也同時表示,雖然拍片免不了吵架,「但Fighting 的結果可能是好的,有Fighting會有更好的火花」。

芷涵姊說,一部好的作品在於「說一個好故事」。看完之後,能夠反思自己、自己會願意推薦給別人的戲,就是好故事。「想見你」劇情的發想源自于編劇看到的一則新聞,是關於全宇宙有6個長得跟你很像的人,利用這點去發展出完整的劇本。選角方面,除了演員的演技、形象是否符合角色性格,也要符合市場需求。此外,後期的發行,由於觀影習慣改變,從傳統電視改成使用網路平台,影片點擊率、網路聲量、KOL(Key Opinion Leader),就成了發行的關鍵,收視率退為次要。另外,適時破梗並非壞事,例如:想見你17分鐘的片花,將部分精華片段集結,藉此抓住閱聽人的目光; 或是舉辦校園試映會,透過學生口耳相傳、網路訊息傳遞,藉此吸引年輕族群。甚至有助於宣傳新作,能帶來更大效益。

在最後的QA時間,任課老師賴以瑄提問:「台灣影劇要如何突破純愛題材的瓶頸?」芷涵姊指出重點在「戲劇的包裝」,以「想見你」為例,諸如一人分飾兩角、推理、親情、愛情、友情等元素的融合,因觸及多層面,較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來自香港的交換學生楊浚謙同學提問:「如何決定合適演員?面對哪些困難?」芷涵姊:「演員年齡、演技,資金、市場皆會納入考量。假設有些演員雖符合劇中角色形象,但考慮到市場反應,極有可能找年齡較小的演員,部分年齡層的觀眾收看率才會提升。」

這次演講裡,芷涵姊特別強調自己很重視「傳承、培養新人」的理念,希望影視圈能夠一代傳一代,最後還送給大家的一句話「這是台灣的軟實力,不要失去信心」。 (影傳三黃佳珮供稿)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