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活動】公視內容與國際接軌 幕後推手輔大校友於蓓華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一身黑色勁裝,不到五十歲,細瘦修長,短髮幹練直率,走入26年沒有回的文友樓,用優雅職場的溫柔成熟,懷念18歲的青澀懵懂,考入輔大大傳系新聞組,第一堂課新聞學因幫人傳面紙,被老師誤認為傳紙條,罰站一節課,不滿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從此發誓不當記者。但1995年畢業後,不但當了TVBS記者、壹週刊記者、公視記者,還從新聞轉向節目製作,執掌公視節目。20多年來的媒體經驗,從新聞的淬鍊,跨足戲劇,用故事解析嚴肅的議題,「用戲劇去反思社會問題、成人暴力」。台灣戲劇元年,從她的足下展開。

  在於蓓華的推動下,公視近年來一部部優質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通靈少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我在菜市場待了一整天」、「阮三個」、「返校」、「大債時代」…等陸續精彩問世。作品得獎無數,刺激台灣戲劇節目的市場,打通IP多元經營與創作,也和國際影視平台HBO、Netflix、NHK合作,讓台灣的戲劇跨入進軍網路串流,全世界都看得到。

  張思恆文教基金會邀請傑出的校友於蓓華談「公共媒體的內容力」。當前內容是王道,傳統電視的榮光不再,她主張公視有責任走一條沒人走的路,承擔可能的實驗風險,一定要去更多觀眾的平台,以往公視節目只在13台只播一次。現在要出現在各網路平台,不但要同步播出,還要和原創者連結影視IP產業鏈,一本書到戲劇、遊戲、周邊商品,產生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讓說故事的人有飯吃有錢賺,電視台創造價值,一榮俱榮;優良的作品慢慢堆疊,產業才能有出路。她體諒商業電視台的商業考量,無法採取公視同樣的策略。但未來的趨勢如此,她鼓勵學弟妹們努力創作:「《公視人生劇展》每年從兩百多部學生創作中,精選出12部,歡迎輔大學弟妹可以多多來挑戰。」

  於學姊送「我們與惡的距離」簽名書,學生反應很熱烈,追問如何與國際搭上線:「寫Email」。學生啞然!她說好的作品產出,全球都看得到,儘管像「通靈少女」(當時叫做「神算」)只是短短的卅分鐘學生作品,被當時新加坡的製作人看到,評估可以發展成為六集的迷你戲劇,與HBO合作,負責行銷包裝,讓公視不用太多經費完成。和日本NHK合作講台灣高鐵的「路」,公視原本想拍,可惜無力製作,NHK知道公視有實力,捧著70%的資金自己來投石問路,順利合作。

   從事影視會有困境嗎?她說創作人生,其實這條路慾望多多,編劇需要時間經費去田調、研發、創新,好作品無法因陋就簡,「創作會跑出一堆慾望,讓你去迎合潮流,但是卻讓你不知如何前進,只有打掉重練」。想要用既有的框架說故事,會落入俗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從偶像劇轉移類型劇,讓公視編劇突然腦洞大開,刺激編劇群整體,走出創新路線。也讓各國來買版權,讓原創書本十刷。

  「實習」要長一點才能學到東西嗎?於蓓華說兩個月怎麼會學到東西? 何況職場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創造機會給準備好的人,「就是要多多創作,多看多寫多多創作。公視一直在尋找有故事想說、能感動人心的創作者。」儘管這是一條辛苦的路,公視的內容力,展現了未來性和多元性,不為單一族群發聲。學生問客家電視台獨立於公視的效應,於蓓華主張兼容並蓄:「其實歐洲也是多語國家,但是比較少單語頻道,台灣也許階段性OK,但是還是要多元並存。」

   輔大影傳系、新聞系、大傳所和外系近百位學生聆聽,礙於時間太短,主持人黃乃琦老師建議同學想了解於學姊的經營手法和內容力的展現,可以看公視節目,用行動力來支持優良作品,更要勇於創作,別害羞,向學姊投遞創作,讓我們的作品在空中相遇,如此,與學姊的距離就不遠了。(黃乃琦老師撰稿)